覺知地打開髖 創造更精準的瑜珈練習
覺知地打開髖 創造更精準的瑜珈練習
很多瑜珈練習者,會走進WELLNESS的體平衡課程,並非是身體真的受傷有問題,而是練習瑜珈遇到一些狀況,希望在體平衡老師幫助下改善瑜珈練習。而學員面臨的常見問題之一,是即使有一定的瑜珈練習年資,髖關節依然很緊,打不開,就算只是練習樹式、蝴蝶式、勇士二、鴿式等基本動作,也面臨一些困難點。
髖關節開展,簡單地說是包含髖關節外展與外旋兩個動作。想深入探討髖打不開的原因,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Lily建議先建立髖關節及其周邊的解剖學常識,像是認識髖關節外旋肌群中的梨狀肌、髖關節前方肌群中最有名的髂腰肌、大腿前側肌群的股四頭肌…等。但重點不在於我們能否記住所有骨骼肌肉名稱,而是建立整體輪廓,以此理解到,問題往往並非出在單一肌肉或骨骼,而是有很多可能性狀況發生在髖關節及相關組織,包含旋轉角度;肌肉緊繃或控制不良,影響其他關節或肌肉的活動與伸展;關節卡住;甚至肌肉記憶與肌肉習慣也是影響髖關節活動的因素。舉例來說,有些人在鴿式中臀部總是離地遠遠的下不去,有可能是與髖關節旋轉的角度有關。
當我們清楚髖打不開的可能原因後,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Lily說「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訓練那些肌群,而是放鬆影響它的緊繃肌肉,然後再訓練。」當這些肌肉被放鬆後,有助於提升瑜珈練習中的對位精準度。
建立起髖關節整體的概念後,回到瑜珈體位練習時,SPACE WELLNESS的瑜珈指導師Vivian說,我們能夠不追求看似完美但犧牲掉正位的外型,並在留意正位的同時,「帶著高度覺知和敏銳度,去感受相關肌肉骨骼在練習中發生什麼事情」。 當脊椎、骨盆能在正確的位置,不論你依然只能做到替代式,或是搭配輔具來做到完成式,但隨著一次次專注有覺知的練習,我們能更清楚觀察到自己的進步,更享受練習瑜珈的樂趣。
了解體平衡課程>> 體平衡課程介紹
正確坐姿,讓長途旅行有個舒適的開始
正確坐姿,讓長途旅行有個舒適的開始
你準備好在端午連假來個旅行了嗎?是不是光想到連假期間,高速公路的繁忙車陣,就覺得腰酸背痛和肩頸痠痛。SPACE WELLNESS要你別擔心!你準備好你的行李,我們教你久坐時如何調整坐姿以及一些簡單的舒緩動作,讓你一路舒服地到達目的地,享受度假的樂趣。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正確的脊椎姿勢。人體的脊椎分為頸椎、胸椎和腰椎,脊椎上下各自連結頭骨、薦骨和骨盆。一般正常的脊椎在直立時,為了平均每一節脊椎和椎間盤的受力,不會呈現一直線的排列,而是一條曲線。頸椎和腰椎的部分會稍微往前突出,胸椎、薦骨和骨盆則會稍微往後排列(圖1)。
有了脊椎排列的基本知識後,我們找出在連假期間在火車上、汽車上常見的兩種不良坐姿:
龜殼坐姿
胸椎過度往後突出,頭部為了平衡過度往後的重心,而往前垂下(圖2)
龜殼型坐姿的養成,多半是延續在辦公桌前久坐使用電腦,或是低頭滑手機而形成的習慣姿勢,所以即使放假一坐上交通工具的位子,身體被喚起慣性坐姿的記憶,馬上像是背著龜殼一般蜷曲在座位上。
龜殼型的坐姿常常使得胸肌緊繃、上背疼痛、呼吸不順,造成背部張力過強,有些人可能會因此抱怨肩頸、頭皮緊繃,也因為駝著龜殼的姿勢,不只旁人看起來覺得沒精神,自己也常常越來越提不起勁。
癱坐姿
頭部為了找靠山,所以屁股往下溜(圖3)
因為交通工具的椅背較矮,或頭靠部分往後凹陷,無法支撐到乘客的頭部,如果又忘記帶旅行枕,往往頭部想找到穩重的靠山,整個人就容易往下溜。
攤坐姿最常產生的問題就是腰椎的疼痛,長時間保持這個姿勢會讓腰椎的椎間盤往後跑,如果本來就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這個姿勢會使突出更加厲害,甚至產生神經壓迫的疼痛;同時當頭頸以椅背當靠山時,也容易使得頸椎的曲線被拉直,而發生頸部僵硬的狀況。
旅行中長時間交通是不可避免的,但坐姿是可以改善的,只要使用身邊小物,幫助身體回到正確的坐姿,在到達目的地後,你就可以盡興地玩樂!
小撇步1:毛巾墊高臀部後半部
當你坐在交通工具上,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圍巾、毛毯、毛巾或外套,折出一個高度(圖4),墊在臀部的後半部,使得重量分散到大腿後側和足部,減少坐骨壓力,也會讓骨盆立起和腰椎往後的姿勢更加穩定,人自然而然也容易挺起,就可以減少肩頸的緊繃(圖5)。很多人喜歡在腰椎放上枕頭,以維持腰椎的弧度,但若是你的骨盆本身就習慣癱坐姿(圖3),腰椎的枕頭不見得能夠改善並維持腰椎弧度太多。
小撇步2:毛巾支撐頸部
坐上長途旅行的交通工具,最怕頭頸沒有支撐,無法好好休息補眠,如果忘記帶旅行枕,睡夢中頻頻點頭。你可以利用手邊的毛毯、毛巾和外套捲成扎實的長條狀,墊在頸部後面給予支持(圖6)。要特別注意支撐枕頭適當的厚度,太厚的枕頭可能使得頭部過度仰起,太薄則可能讓頸部沒有任何支持,兩者都不是很理想的狀態。
利用隨身攜帶物品,改善坐姿增加舒適度以外;通車時,也可以利用幾個坐姿動作伸展筋骨:
動作1:減緩肩膀緊繃動作(圖7 & 圖8)
為了要減緩肩膀緊繃,將肩膀用力抬起夾緊,維持並數到十,然後一口氣放下,重複數次,喚醒肩膀肌肉對於放鬆的記憶,舒緩肩膀肌肉僵硬的不適。
*注意:如果本來肩頸肌肉有落枕或急性扭傷等症狀的人,要小心執行本動作,以重複但不過度用力的方式抬肩、放下。如果情況嚴重,還是建議就醫治療。
動作2:伸展脊椎動作(圖9 & 圖10)
為了伸展脊椎胸膛,坐在位子上,手往椅面後半部支撐,穩定骨盆於椅面上,將胸骨往45度仰角推動,肩胛骨往中央及下方靠近,肩膀離開耳朵,頭微微自然往後仰,以拉長脊椎而非將後腰往後折的方式,打開前胸深呼吸,再回到駝背坐姿,重複數次。
*注意:若是有腰椎滑脫,或不適合做後仰動作的人,要避免此動作;或是僅做肩胛骨往中央下方集中放鬆的動作即可,避免過度後彎造成問題。
久坐畢竟不是對人體關節的最佳姿勢,如果情況許可,多起來動一動保持血液循環和關節活動。長途旅行中也要記得多補充水分,增加血液循環。以上的舒緩動作和支撐方式,可視個人情況適度調整。找到正確坐姿,才能讓旅途有個真正舒適的開始和結束。
有意識地好好走,不知不覺就能走得好好看
有意識地好好走,不知不覺就能走得好好看
許多人會以好奇的眼光,想像在WELLNESS體平衡那道門後面,到底進行著什麼事?SPACE WELLNESS體平衡療癒師Patty說:「其實沒什麼神奇的事,只是盡量將瑜珈和正位的觀念傳達帶到日常生活裡,以走路來說,我們可不可以把行走當成瑜珈的延伸,讓每走一步都像是山式?」
走路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用最少的能量消耗,把身體的重心移到另一個地方。要以最少的能量消耗來移動重心並保持平衡,這就需要端正姿勢、穩定核心、啟動肌肉。如何做到這三點,讓我們站立或行走時保持身體平衡?最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就是單腳站。因為「走路其實就是一連串單腳站的過程,而上下樓梯則是單腳蹲。」體平衡療癒師Patty解釋。
在靜態的單腳站立姿勢裡,很容易就能看出我們的身體結構是否在正位,核心是否穩定,更能讓我們覺察到是否啟動了肌肉。這種對於身體肌肉的覺知力,SPACE WELLNESS瑜珈指導師Sharon說,就像一進入瑜珈的椅子式,很明顯會感覺到大腿很酸。帶著這種對身體的覺知力來行走,我們也會比較容易發現,原來走路是一個全身性的協調運動,而當沒有啟動肌肉或用錯肌肉時,我們其實是在用過多不必要的能量來走路。
走路看似簡單,人人都會,但走出來的步態卻百百樣,有人走路時會左右搖擺、有人會聳肩、或像小鳥一樣踮腳跳走。這些行走方式和步態和我們的情緒、個性、生活或運動習慣造成的習性有關。當我們能覺察到自己走路時的習性,並且花時間練習改掉這些習性,意即隨時帶著意識在走路時保持身體的正位,我們也才能走得輕鬆、省力,而且好看!
了解體平衡課程>> 體平衡課程介紹
建立筋膜放鬆,核心有力的人體力學,掰掰你的下背痛~
建立筋膜放鬆,核心有力的人體力學,掰掰你的下背痛~
上班族或是主婦媽媽們常常說自己腰痠背痛,而根據調查,有六成至八成的成人有背痛的困擾,「造成下背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人體力學失常而引起的。」SPACE WELLNESS體平衡療癒師Phoebe解釋,人體力學失常簡單來說包含了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骨骼的先天結構不平衡等等骨骼肌肉排列不平衡的現象,以及動作模式的不正確,或是肌筋膜緊繃所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骨骼、肌肉是人體力學的結構,而連結一塊塊肌肉和軟組織的筋膜,就很像是身體內在的緊身衣,涵蓋整個結構。當休息不夠或是動態與靜態姿勢不良等人體力學失常的情形發生時,最先影響到的是筋膜。所以當下背開始出現疼痛時,SPACE WELLNESS瑜珈療癒師Paula建議可以透由彈力帶、彈力球與滾筒和緩伸展或按壓,試著先放鬆緊繃的筋膜,並觀察是否能解除下背的不適。
若經過充分的休息與筋膜按摩後,下背依然疼痛,或許就是我們該幫身體建立肌耐力與鍛鍊核心肌群的時候了。下背這個部位包含了我們的腰椎、尾椎和骨盆一帶,也正是我們人體核心肌群的所在位置。SPACE WELLNESS體平衡療癒師Phoebe說「核心肌群對下背特別重要,不光是因為它像樑柱般位於人體的中心,它還能幫助肌肉骨骼正確排列在正位上,減少其他肌肉不必要的代償作用。」
我們的軀幹的前後左右皆由核心肌群包覆,給予身體穩定度及支撐,其中包含豎脊肌群、腹橫肌和骨盆底肌群等。透由一些瑜珈體位的練習,例如貓牛背的伸展、四足跪姿的抬單手單腳或蝗蟲式等,都可以鍛鍊到這些核心肌群。另外,凱格爾運動,不只是對孕婦有益,「男女老少都適合做,對男生的攝護腺也有幫助。」SPACE WELLNESS瑜珈療癒師Paula說。
透過平日以滾筒、球等輔具按摩筋膜,規律的瑜珈體位練習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保養我們的人體力學結構,能幫助我們避免或減緩下背疼痛的發生。但若背痛沒有因此改善,或是突然地劇痛、有刺麻感、限制了日常動作行為、肌肉無力與萎縮、或是在休息時或夜間才疼痛,體平衡療癒師Phoebe說:「雖然由疾病造成下背痛的比例不到10%,但有這些情形時,應該趕緊就醫去確認引起疼痛的原因。」
了解體平衡課程>> 體平衡課程介紹
照料好淋巴系統,身體的清道夫機制更順暢
照料好淋巴系統,身體的清道夫機制更順暢
坊間常聽到淋巴排毒、飲食排毒…,到底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有毒呢?「其實這些毒素是體內細胞代謝所產生的副產物,還有細胞分解死亡的碎片,以及淋巴消滅的病原體和死亡的淋巴球。」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Lily老師說。
淋巴系統主導了身體的免疫和循環,當淋巴液隨著血液在全身流動,經由淋巴結過濾,回收體內這些有害廢物之後,再透由肝臟和腎臟的代謝來排出體外,這就是身體排毒的過程。當毒素沒有清掉,體內環境不乾淨,長期下來會影響身體的代謝,最常見的症狀包含女生最在意的水腫問題,還有大多數人不太察覺到的發炎反應。
「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如何保持淋巴系統順暢,好使身體的清道夫機制正常運作,不讓毒素留在體內影響健康。」體平衡療癒師Lily解釋,在淋巴系統中,主要殺死細菌並產生抗體的是淋巴球和淋巴結,透過淋巴結按壓動作,並搭配打開淋巴末梢堵塞的手法,之後再作按摩,就能強化淋巴排毒的效果,「而且居家就可以做,只要注意手的力道不用太大,是很輕柔無痛的」。
由於淋巴結最密集分布在人體的腋下、鎖骨、腸道、鼠蹊、膝蓋後側等部位, SPACE WELLNESS的瑜珈指導師Pearl建議可搭配瑜珈練習來伸展這些部位。「不論是節奏明快的動態練習還是放鬆的陰瑜珈,都能巧妙而適當地延展淋巴結,進而提升淋巴液回流的效能,為細胞注入更多養份與活力。」此外還有簡易的毛巾操,透過不同的毛巾折法與手式,在家就能簡單有效率地做到淋巴按摩,促進淋巴循環的順暢。
日常生活中,除了透過瑜珈練習和淋巴按摩來維持淋巴系統的順暢,體平衡療癒師Lily也提醒,適當適量的喝水也很重要。「有些人覺得身體已經在水腫就少喝或不喝水,其實是錯的,應該更要補充水分。」當我
們不豪飲,一口一口慢慢喝水時,水能稀釋組織液,讓淋巴的流動更順暢。
了解體平衡課程>> 體平衡課程介紹
從溫柔波動中,聆聽身體為你唱首歌
從溫柔波動中,聆聽身體為你唱首歌
「你知道嗎?身體的姿勢、狀態會改變我們的意念、情緒」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Jo老師引用哈佛學者的研究,當我們停留在雙手向外展開,抬頭挺胸或是躺在沙灘上日光浴等等屬於比較開展的姿勢一兩分鐘,會增加人體內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進而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與信心。
這是從西方理性研究來看,SPACE WELLNESS瑜珈指導師Vino則分享了東方的脈輪觀點。人體的左右脈、中脈會在人體內交會七次,這七個會合點就是我們所謂的脈輪。當我們保持身體在正位,脈輪本身或是脈輪彼此的關係也會處於順暢不壓抑的狀態,也將使我們的情緒穩定下來。
「No Magic, only Basic!」體平衡療癒師Jo說,聽起來似乎很神奇,其實一切只是從基本出發。我們可以藉由保持身體正位,或是比較開展的姿勢,讓身體與心理情緒保持在穩定或較正面的狀態,也可以透過聲波療癒的方式,安定身心,甚至很細微地引發被我們壓抑很久的情緒或傷痛,讓這些情緒得到出口。
Jo和Vino老師分別以頌缽和脈輪種子音,介紹聲波療癒。源自西藏的頌缽,是藉由敲打或摩擦缽所產生的音波震動,與我們的身體產生共振效果。而每個脈輪有各自代表的種子音,Vino老師說在梵唱種子音的同時,可以靜坐或是進行對 應脈輪的體位練習,都會有不同的舒暢感。
如果把人體當成樂器來看,脈輪就像是能發聲的音箱,而頌缽就像是一個調音器。 不論是頌缽或是脈輪種子音,SPACE WELLNESS體平衡療癒師Jo說:「這都是藉由微妙的震動來引發身體的共鳴,我們只要抱持著溫柔又開放的心,給身體時間去回應,不急迫,我們自然而然能從中感受到身心平衡的美好。」
想多了解體平衡課程嗎?>> 體平衡介紹
在覺知中建立體平衡,從此和頭肩頸痠痛說掰掰
在覺知中建立體平衡,從此和頭肩頸痠痛說掰掰
痠痛不再是長者的專利,很多年輕人也深受其擾,例如好發在25-45歲的椎間盤突出。痠痛的產生,除了身體退化之外,日常生活與運動時的不良姿勢也是主因。試著回想你一天的生活,刷牙、曬衣、低頭滑平板、手機…甚至是做仰臥起坐,你可曾留意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從事這些活動嗎?
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Patty老師說,我們常做的駝背、長時間低頭或烏龜頭等等不良姿勢,其實對人體就是極限運動,而痠痛就是肌肉等組織對不良姿勢所發出的警報。
簡單來說,會造成頭肩頸的痠痛不適,癥結來自於頭肩頸的主要肌群無法正確啟動,這些肌群包括了經常過勞的頸屈肌、容易緊張而造成聳肩的上斜方肌與提肩胛肌;容易因緊縮造成圓肩姿勢的胸大肌與胸小肌;能幫助肩胛骨往後往下穩定但卻無力的中、下斜方肌與菱形肌…等等。
要如何喚醒無力的肌肉,同時避免因啟動不該做工的肌肉所造成的代償模式呢?
SPACE WELLNESS的體平衡療癒師Patty與瑜珈指導師Sharon分享了簡單的小技巧,能夠幫這些肌肉維持在正位上運作,例如用鼻尖輕輕畫個小1,就能輕鬆找到頸椎的正位關係;讓肩胛骨往後往下平貼於背,就不會出現聳肩、不會啟動前方的胸椎去做假挺胸、也不會在做平板式等手臂支撐動作時出現小翅膀…。
一如瑜珈指導師Sharon所說,找到正位的過程就像是用鑰匙開門,鑰匙對了,一切就對了,這是需要不斷地嘗試與練習。體平衡療癒師Patty與瑜珈指導師Sharon希望大家不僅能在瑜珈體位練習中精準找到正位,並藉由覺知喚醒肌肉,同時,更重要的是,將覺知帶入生活中,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調整行、住、坐、臥間的不良姿勢,持之以恆地讓它成為生活習慣,大家就能遠離醫生了。
認識身體 不傷害自己 – 體平衡療癒師 Patty
![體平衡療癒師 Patty分享](http://wellness.withinsp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8/Patty-老師分享.jpg)
2013/8/27
認識身體 不傷害自己- Patty老師
瑜珈,原為印度的修行法門,習修者透過呼吸、體位、動作進行自我的探索。瑜珈也為忙碌的現代人帶來一片心靈的靜土,讓我們可以完全的休息、放鬆、充電。這需要「活在當下」的意願,在每個呼吸、體位、動作之中,喚醒對身體每個部位的細微認知,如此靜心的品質,才能讓思考更清晰、呼吸更輕鬆、行動更有效率,最重要的是「避免傷害的發生」。
練習瑜珈時,我們有指導師在旁引導,但請記得身體的主宰者是瑜珈練習者本身。當練習者來到體平衡療癒課程時,我常意外發現許多人不熟悉自己的身體,感覺不到肌肉的狀態、關節的位置,或是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大了解自己的體能限度,不知不覺中,錯用「代償」的方式,完成看似標準的體位法,而忽略了保護自己。
我曾處理過因舊傷加上懷孕生產,而使得左邊髖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的案例。這位學員盤坐時,唯獨左膝蓋無法平放,也無法久坐。起先她僅以練習墊上皮拉提斯,作為修復方式,但在墊上皮拉提斯老師的建議下,來到體平衡課程。經過評估,我發現她是因為骨盆錯位和髖關節周圍肌肉不平衡及過度緊繃,造成髖關節的錯位和活動角度受限。
我先透過被動式的徒手關節正位、筋膜放鬆處理,接著再以幾個與髖關節相關的瑜珈動作練習、測試,並提供學員居家自我練習的方式,比如:鴿式練習,或是以筋絡球按摩、放鬆髖關節附近的肌肉,並以皮拉提斯骨盆捲起的動作,進行骨盆穩定的訓練,讓她懂得如何在動作中平衡髖關節周圍的肌肉。這位學員經過10堂體平衡課程的療癒調整,以及她認真且持續的居家練習,目前已經恢復近百分之九十,明顯地改善困擾她許久的問題。恢復大眾瑜珈課的練習時,她將能維持體平衡療癒之後的穩定狀態。
瑜珈讓習修者獲得身心健康,但是忽視身體的反饋也可能造成傷害,如果能對自己的身體多一份了解,以結合瑜珈及體平衡的整合性療癒課程,來修復與保健身體,將會是提昇身心靈平衡的妙法,祝福各位在其中收穫滿滿!
身體平衡了 心也定了-體平衡療癒師 Lily
![體平衡療癒師 Lily分享](http://wellness.withinsp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8/Lily-老師分享.jpg)
2013/8/27
身體平衡了 心也定了- Lily老師
瑜珈是一種修練,由身體出發往心裡內在探索的過程,包括針對身體層面、內在層面和靈性層面的各種鍛鍊。在這修煉的過程中,體位法的練習將改善身體柔軟度,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生活的柔軟度;強化肌肉力量的同時,也強化了內在思緒的穩定度。瑜珈,與身體連結的同時,也啟動了內在智慧的連結。
剛進入瑜珈修練時,第一個會面對的挑戰是「身體層面」,身體柔軟度和肌肉力量不足的問題。當身體開始學習新的動作,如何依序啟動肌肉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進入到完整而正確的體位法。在這之前,我們的身體常會做出「相似」的體位,未意識到正確的肌肉用力次序,反倒以錯誤的肌肉部位完成動作,無可避免的,在學習過程中,這是每位瑜珈練習者必經的路途。
在未能達成正確體位法的練習過程中,若又加上平日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勞累堆積,就可能感受到某些肌肉特別疲勞和緊繃,例如:在進行平板式和下犬式時,如果腹部核心肌肉力量不足,就容易造成肩頸肌肉需要更用力來支撐身體,因此造成肩頸疲勞。一旦發生這種情形,除了肩頸僵硬之外,手臂也不容易做到開展的動作。
體平衡療癒師的角色,就是幫助瑜珈練習者找到身體的弱點,找出不平衡的肌肉,針對個別需要,透過筋膜放鬆、肌肉放鬆、關節鬆動術、伸展、貼紮等方法進行處理,同時也能針對特定肌肉,提供肌力訓練的方法,幫助練習者再次回到瑜珈練習時,能夠啟動正確的肌肉與關節,進入正確的瑜珈體位法。
許多練習者在完成體平衡療癒課程之後,都能夠感受到放鬆和肌肉的開展,再回到瑜珈墊上練習體位法時,也更能感受到肌肉的用力次序及覺察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我很高興能在連結身心智慧的瑜珈練習過程中,給予練習者些許幫助。
Namaste
打開心輪 原諒曾傷害你的人 – Lynn老師
![主題專班教學Lynn分享](http://wellness.withinspac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8/主題專班教學分享-Lynn.jpg)
2013/8/27
主題專班教學分享 – Lynn 老師
打開心輪 原諒曾傷害你的人
瑜珈指導師Lynn在SPACE WELLNESS開設主題專班「啟動生命脈輪」,從瑜珈療癒出發,深入探討各脈輪所相對應的關係、情緒、內分泌系統、器官及意識層次,了解情緒的來源,並透過身心整合療癒、小班式教學所帶來的相互支持力量,讓學員們得以面對、釋放自己內在的情緒,找回自由,連結身體與心靈的自然癒合能力,達到快樂自在的狀態。
然而,現代人太容易不快樂,有很多情緒、壓抑,甚至沒意識到情緒,有時覺得「看不見就算了!」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出現莫名的悲傷、恐懼、懷疑呢?Lynn說,其實這些情緒一直藏在細胞和器官裡,當人對自己不友善時,我們或許選擇不解決、忽視或逃避,而這些未解決的過往情緒就會不斷累積在身體裡,一旦啟動觸發點,就會再一次讓我們感到痛苦。
脈輪是身體能量聚集的地方,我們可藉由脈輪,觀察身體、了解情緒,因為情緒會以能量的形式,經由身體的特定經絡,分別集中到七個脈輪上,透過練習特定的瑜珈體位法、梵頌脈輪種子音和冥想,我們將能振動脈輪,釋放及平衡內在的情緒,解決懸而未決的關係、情緒,進而讓自己快樂起來。
以心輪的練習為例,心輪對應的關係是:「想一個曾經傷害你的人,但,原諒他。」Lynn鼓勵學員在練習體位法時,想著原諒那個人,甚至送出祝福,並感謝他,她說:「當我們原諒一個人時,其實是讓自己從牢籠裡釋放出來。一開始很難做到,因為對曾經傷害你的人可能會有恨、可能不諒解,但當你有這些負面情緒時,其實被綁住的是自己,我們也就很難往靈性的道路前進。」
在課程中,也有學員不解:「練習瑜珈就是為了獲得正向的力量,為什麼要想這些負面的事?」Lynn解釋,練習瑜珈的確可以獲得正向的力量,但這不應該是人們逃避負面情緒的方式,而是應該面對它、接受它,真實地知道自己處在什麼位置上,才有辦法紮實地踏出下一步,否則只是漫步在雲端。
深入療癒 釋放自己
要求學員解剖自己其實不容易,那就像是身體有個傷口,裡頭流著膿,外皮已經結痂,而我們要把痂打開,這時會感覺到痛,但也要讓膿流出來,使我們以為痊癒的傷口真正癒合。因此,如果學員願意打開自己,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就會感受到一種自在、被釋放的感覺。
Lynn強調,這樣做不是為了揭瘡疤,而是要讓人明白,內在曾有這些過去的創傷,因為這些過去會影響當下,而當下我們所對別人的回應,又會造成之後的結果,於是,因果就這麼一直循環著,「如果我們不處理,就等於是為自己的人生寫出一本血淚史,總覺得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坎坷?但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
情緒進入脈輪,脈輪連結對應的體位法,像是心輪所對應的就是後彎,當我們受到傷害時,下意識會保護自己,害怕遇到同樣的傷害,而把自己捲縮起來,身體往內縮。因此,當我們練習後彎時,恐懼的情緒會出現,我們會想保護自己,只有面對恐懼、憤怒、傷痛,把自己打開來,釋放這些情緒,才能幫助我們更平靜地面對未知的未來。
Lynn表示,我們可以在後彎的動作裡,學習將自己打開,看見內在的勇氣,「將自己完全地交出去」需要對生命的信任,「在人生的路上,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幫助我們成長、茁壯,往更了解自己的方向前進。當我們對自己有這樣的信任後,就能把自己交出去。因為無法預知未來會如何,所以只能在當下穩穩地走。」
脈輪的能量和身體動作是連結的,人格特質也會藏在脈輪裡,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坦然地面對生命,跨越生命中的障礙,啟動生命脈輪會是很好的瑜珈練習,而身體是很好的工具,可藉由體位法的練習安定情緒。
對Lynn來說,WELLNESS就是喜悅、自在,我們得先學會面對情緒,並釋放它,這是想獲得自在人生所需努力的課題。
*好評如潮,春季主題專班已開設六梯次,歡迎有興趣的瑜珈練習者隨時加入,三人招生額滿,即開班。更多課程資訊,請見wellness.withinspace.com,或洽詢兩館會務專員